深觀察|女性失去墮胎權,將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
澎湃特約評論員 謝子卿
2022-06-25 20:15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當地時間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就“多布斯訴杰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做出裁決,推翻其于1973年就“羅訴韋德案”支持女性墮胎合法化的裁定,重新明確女性墮胎不屬于美國憲法權利,各州在墮胎的規范與執行方面享有自由裁量權。
本次裁決顛覆近50年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先例,勢必觸碰美國社會的敏感神經,掀起輿論軒然大波,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年底的美國中期選舉。而這一決定未來會不會改變美國意識形態取向,同樣值得關注。
最高法院的三次裁決,保守主義反敗為勝?
美國墮胎合法化道路可謂荊棘叢生?!傲_訴韋德案”是美國墮胎合法化斗爭道路上的第一案。
該案裁決中,由尼克松任命的大法官哈里·布萊克門將墮胎權大致分為三種:第一,完全墮胎權。婦女懷孕前三個月(1-12周),鑒于胎兒的“母體外存活性”,孕婦在咨詢醫生意見后可自行決定是否墮胎;第二,有限墮胎權。婦女懷孕滿三個月后,政府限制婦女的自行墮胎權,僅以保護孕婦健康為必要;第三,無墮胎權。鑒于胎兒具有24周的母體外存活性,政府具有保護潛在生命之義務且不可抗拒,僅以保護孕婦健康為必要,政府禁止墮胎。
也就是說,根據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妊娠前三個月內(12周)是否墮胎由孕婦本人及其醫生決定,在此期間內女性享有不受州法干預、可以自行選擇墮胎與否的憲法權利。
1992年“計劃生育聯合會訴凱西案”是美國墮胎斗爭歷史上的第二件大案。該案再度確認女性墮胎權,并且以胎兒存活能力為標準,取消了羅案中確立的妊娠期框架,進一步放寬女性脫胎的時間限制。最高法院裁定,在胎兒具備母體外存活前(通常懷孕24周前),孕婦享有墮胎權。不過如果科學技術發展,胎兒母體外存活時間提前,則享有脫胎權時間也隨之縮短。
第三件是“多布斯訴杰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該案是美國墮胎合法化斗爭遭遇的最嚴重挑戰。與前兩次相反,本次訴訟由保守派提出,政府要求最高法院廢除1973年裁決,從而禁止或者嚴格限制女性墮胎權。
此次最高法院6月24日的裁決正是針對“多布斯訴杰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所做出的。并且,由于美國德克薩斯州和佐治亞州等地也陸續發生多起墮胎上訴案件,巡回法院發布暫停復審令,要求等待多案的裁決結果,使得本次判決更具有標志性意——美國本土保守主義卷土重來,有反敗為勝的趨勢。
“生命權”亦或“生殖權”?
一般認為,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是美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刻,自由派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將墮胎合法化,并將這一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自由主義價值觀成功嵌入由保守主義所長期把持的美國司法體系中。
“羅訴韋德案”和“計劃生育聯合會訴凱西案”都強調,在胎兒有存活能力之前就對墮胎進行限制的州法律,給尋求墮胎的女性施加了“過分負擔”,侵犯了女性依照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應享有的正當程序權而違憲。這在自由派看來是婦女個人權利的進一步發展與保障,是天賦人權觀念在美國司法體系中的正確延展。
然而,在保守派看來,自由派的勝利是司法程序的勝利,而非法理上的勝利。高等法院1973年和1992年的裁決是自由派泛化解釋了美國憲法所捍衛的個人自由范疇。執筆2022年裁決意見的大法官塞繆爾?阿利托就明確指出,1973年的裁決認為“憲法隱含賦予個人獲得墮胎權并沒有建立在任何文本、歷史或先例的基礎上”,且“任何憲法條款包括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都沒有暗示保護這種權利?!?br />可見,保守派主要從經驗主義出發解釋作為人權有機組成部分的生殖權,而反對自由派將“生殖權解釋為隱私權一部分”的標新立異。
“驚天逆轉”凸顯美國左右分裂
有預測認為,美國未來會有大約一半的州禁止或者嚴格限制墮胎,其中多數是共和黨的基本盤。單就各州法律來看,阿肯色州等13個州依照“自動觸發法案”規定將立即禁止墮胎,阿拉巴馬州等9個各州法典中仍保留的墮胎禁令在高院最新裁決做出后將立即生效。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文稱,高法院裁決是“對一代人生命的最大勝利”。美國前共和黨副總統彭斯當天表示,墮胎權應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最高法院糾正了歷史錯誤。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肯塔基州共和黨人米奇·麥康奈爾認為,裁決是“勇敢和正確的”,“是對憲法和我們社會中最弱勢者的歷史性勝利”。
另一邊,美國總統拜登當天中午發表講話,指出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裁定,剝奪“已經被認可的、憲法保障的婦女墮胎權”,是“悲劇錯誤”。他認為,將墮胎視作犯罪是19世紀的州法律,最高法院“帶領美國倒退150年”。美國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德發表聲明,“強烈反對最高法院的裁決”。眾議院議長佩羅西,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等民主黨領導人也發表相同看法。
盡管已有5個州即刻禁止墮胎,保守估計有約11個州會陸續跟進,但仍有大約35各州預計不會禁止墮胎,其中多數由民主黨選民占優勢。目前來看,所謂墮胎權的爭議事實上展現出的是美國政治的進一步分裂。
墮胎議題能否拯救拜登選情?
兩黨圍繞最高法院的權力斗爭從未停息。盡管特朗普政府時期自由派在高等法院中處于劣勢,但有礙于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強調尊重循例判決原則,保守派想要推翻羅案的嘗試一直未果。2020年10月,艾米·科尼·巴雷特接替金斯伯格,其立場比金氏更保守,其上任后高等法院完全由共和黨掌握。
共和黨各州明知因為1973年和1992年高等法院裁決,右翼各州通過的反墮胎法案不可能執行,但依舊樂此不疲地重新修法,其目的是要為保守派把持的最高法院一舉推翻1973年的羅案創造機會。
今年5月2日,美國自由派媒體《政客》(Politico)率先曝出最高法院推翻1973年羅案的多數意見草案,在全美范圍內引發巨大震動。爆料后幾小時內,支持和反對墮胎權的抗議示威者在華盛頓特區最高法院大樓外聚集,甚至有抗議人群出現在保守派大法官的家門口。
共和黨方面要求最高法院、司法部以及聯邦調查局找出泄密者,并認定此次事件是民主黨在搞鬼。拜登則要求民眾關注泄漏意見草案的具體內容,并暗示奧巴馬政府時期通過的同性婚姻和避孕法案也存在被禁風險。
由于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以及美聯儲升息等因素引發的高通脹使得拜登政府民調已跌至三成,民主黨年底的國會選情岌岌可危。民主黨內部及其支持者有人主張,拜登政府應立刻改變選舉策略,積極轉移油價上漲的矛盾焦點,把墮胎議題作為年底國會選舉的核心議題,以《婦女健康保護法案》為突破口,迫使參議院就墮胎問題進行表決,盤點每一位共和黨參選人違反美式政治正確的反墮胎言論,針對每一位共和黨參議員的不當言行進行精準打擊。
美國輿論指出,唯有努力團結中間選民,重新整合民主黨的有生力量,才能提高年輕選民投票率,將中期選舉打成一場“反對共和黨掌控最高法院”的全民公投,扭轉拜登政府當前內外交困的政治窘境。(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流動站博士后)
本次裁決顛覆近50年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先例,勢必觸碰美國社會的敏感神經,掀起輿論軒然大波,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年底的美國中期選舉。而這一決定未來會不會改變美國意識形態取向,同樣值得關注。
最高法院的三次裁決,保守主義反敗為勝?
美國墮胎合法化道路可謂荊棘叢生?!傲_訴韋德案”是美國墮胎合法化斗爭道路上的第一案。
該案裁決中,由尼克松任命的大法官哈里·布萊克門將墮胎權大致分為三種:第一,完全墮胎權。婦女懷孕前三個月(1-12周),鑒于胎兒的“母體外存活性”,孕婦在咨詢醫生意見后可自行決定是否墮胎;第二,有限墮胎權。婦女懷孕滿三個月后,政府限制婦女的自行墮胎權,僅以保護孕婦健康為必要;第三,無墮胎權。鑒于胎兒具有24周的母體外存活性,政府具有保護潛在生命之義務且不可抗拒,僅以保護孕婦健康為必要,政府禁止墮胎。
也就是說,根據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妊娠前三個月內(12周)是否墮胎由孕婦本人及其醫生決定,在此期間內女性享有不受州法干預、可以自行選擇墮胎與否的憲法權利。
1992年“計劃生育聯合會訴凱西案”是美國墮胎斗爭歷史上的第二件大案。該案再度確認女性墮胎權,并且以胎兒存活能力為標準,取消了羅案中確立的妊娠期框架,進一步放寬女性脫胎的時間限制。最高法院裁定,在胎兒具備母體外存活前(通常懷孕24周前),孕婦享有墮胎權。不過如果科學技術發展,胎兒母體外存活時間提前,則享有脫胎權時間也隨之縮短。
第三件是“多布斯訴杰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該案是美國墮胎合法化斗爭遭遇的最嚴重挑戰。與前兩次相反,本次訴訟由保守派提出,政府要求最高法院廢除1973年裁決,從而禁止或者嚴格限制女性墮胎權。
此次最高法院6月24日的裁決正是針對“多布斯訴杰克遜婦女健康組織案”所做出的。并且,由于美國德克薩斯州和佐治亞州等地也陸續發生多起墮胎上訴案件,巡回法院發布暫停復審令,要求等待多案的裁決結果,使得本次判決更具有標志性意——美國本土保守主義卷土重來,有反敗為勝的趨勢。
“生命權”亦或“生殖權”?
一般認為,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是美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刻,自由派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將墮胎合法化,并將這一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自由主義價值觀成功嵌入由保守主義所長期把持的美國司法體系中。
“羅訴韋德案”和“計劃生育聯合會訴凱西案”都強調,在胎兒有存活能力之前就對墮胎進行限制的州法律,給尋求墮胎的女性施加了“過分負擔”,侵犯了女性依照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應享有的正當程序權而違憲。這在自由派看來是婦女個人權利的進一步發展與保障,是天賦人權觀念在美國司法體系中的正確延展。
然而,在保守派看來,自由派的勝利是司法程序的勝利,而非法理上的勝利。高等法院1973年和1992年的裁決是自由派泛化解釋了美國憲法所捍衛的個人自由范疇。執筆2022年裁決意見的大法官塞繆爾?阿利托就明確指出,1973年的裁決認為“憲法隱含賦予個人獲得墮胎權并沒有建立在任何文本、歷史或先例的基礎上”,且“任何憲法條款包括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都沒有暗示保護這種權利?!?br />可見,保守派主要從經驗主義出發解釋作為人權有機組成部分的生殖權,而反對自由派將“生殖權解釋為隱私權一部分”的標新立異。
“驚天逆轉”凸顯美國左右分裂
有預測認為,美國未來會有大約一半的州禁止或者嚴格限制墮胎,其中多數是共和黨的基本盤。單就各州法律來看,阿肯色州等13個州依照“自動觸發法案”規定將立即禁止墮胎,阿拉巴馬州等9個各州法典中仍保留的墮胎禁令在高院最新裁決做出后將立即生效。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文稱,高法院裁決是“對一代人生命的最大勝利”。美國前共和黨副總統彭斯當天表示,墮胎權應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最高法院糾正了歷史錯誤。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肯塔基州共和黨人米奇·麥康奈爾認為,裁決是“勇敢和正確的”,“是對憲法和我們社會中最弱勢者的歷史性勝利”。
另一邊,美國總統拜登當天中午發表講話,指出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裁定,剝奪“已經被認可的、憲法保障的婦女墮胎權”,是“悲劇錯誤”。他認為,將墮胎視作犯罪是19世紀的州法律,最高法院“帶領美國倒退150年”。美國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德發表聲明,“強烈反對最高法院的裁決”。眾議院議長佩羅西,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等民主黨領導人也發表相同看法。
盡管已有5個州即刻禁止墮胎,保守估計有約11個州會陸續跟進,但仍有大約35各州預計不會禁止墮胎,其中多數由民主黨選民占優勢。目前來看,所謂墮胎權的爭議事實上展現出的是美國政治的進一步分裂。
墮胎議題能否拯救拜登選情?
兩黨圍繞最高法院的權力斗爭從未停息。盡管特朗普政府時期自由派在高等法院中處于劣勢,但有礙于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強調尊重循例判決原則,保守派想要推翻羅案的嘗試一直未果。2020年10月,艾米·科尼·巴雷特接替金斯伯格,其立場比金氏更保守,其上任后高等法院完全由共和黨掌握。
共和黨各州明知因為1973年和1992年高等法院裁決,右翼各州通過的反墮胎法案不可能執行,但依舊樂此不疲地重新修法,其目的是要為保守派把持的最高法院一舉推翻1973年的羅案創造機會。
今年5月2日,美國自由派媒體《政客》(Politico)率先曝出最高法院推翻1973年羅案的多數意見草案,在全美范圍內引發巨大震動。爆料后幾小時內,支持和反對墮胎權的抗議示威者在華盛頓特區最高法院大樓外聚集,甚至有抗議人群出現在保守派大法官的家門口。
共和黨方面要求最高法院、司法部以及聯邦調查局找出泄密者,并認定此次事件是民主黨在搞鬼。拜登則要求民眾關注泄漏意見草案的具體內容,并暗示奧巴馬政府時期通過的同性婚姻和避孕法案也存在被禁風險。
由于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以及美聯儲升息等因素引發的高通脹使得拜登政府民調已跌至三成,民主黨年底的國會選情岌岌可危。民主黨內部及其支持者有人主張,拜登政府應立刻改變選舉策略,積極轉移油價上漲的矛盾焦點,把墮胎議題作為年底國會選舉的核心議題,以《婦女健康保護法案》為突破口,迫使參議院就墮胎問題進行表決,盤點每一位共和黨參選人違反美式政治正確的反墮胎言論,針對每一位共和黨參議員的不當言行進行精準打擊。
美國輿論指出,唯有努力團結中間選民,重新整合民主黨的有生力量,才能提高年輕選民投票率,將中期選舉打成一場“反對共和黨掌控最高法院”的全民公投,扭轉拜登政府當前內外交困的政治窘境。(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流動站博士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美國取消墮胎權引抗議